常见问题
探寻新疆钱币朱源节:解锁丝路钱币文化密码
来源:手机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6 10:32:49

  在历史的长河中,钱币不仅是经济交换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见证。新疆,这片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广袤土地,其钱币文化独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钱币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早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王朝的钱币开始流入新疆。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汉代五铢钱大量流入新疆,在楼兰、木垒、奇台等地均有出土。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一次就出土了 45 公斤西汉五铢钱 。新莽时期的大泉五十、货泉等钱币也在楼兰遗址被发现。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的钱币如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宋代的景德元宝、天禧元宝,元代的至元通行宝钞、中统元宝交钞,明代的洪武通宝、万历通宝等,都在新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见证了中原与新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新疆本地铸造的钱币更是丰富多彩,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于阗国的汉法二体钱,是公元 2 世纪下半叶至 3 世纪上半叶在古于阗国铸造的铜币,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铭文为汉文和佉卢文合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新疆的交融。1959 年在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的五铢钱范和一批五铢钱,以及龟兹五铢钱、龟兹小铜钱等,都表明新疆地区早在古代就有了自己的铸币历史。高昌吉利钱为麴氏高昌国(499 - 640)时期所铸,外圆方孔,铭文为隶书,大而厚重,制作精良,传世稀少,体现了高昌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突骑施钱仿唐开元通宝形制铸造,铭文采用粟特文,见证了突骑施汗国与唐朝密切的关系。西州回鹘钱则是 9 世纪中叶西迁回鹘的一支以吐鲁番和北庭为中心建立封建政权后,仿唐开元钱形制而用回鹘文铸造的钱币 。

  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新疆还受到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外来钱币的影响。贵霜钱币、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等,都曾在新疆地区流通,反映了当时新疆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这些外来钱币的流入,不仅丰富了新疆的货币体系,也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清代前期,新疆钱币以银两和红钱为主。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受东西方影响,喜爱使用金银块,银块有大元宝、小元宝、锞子和碎银等形状,金块一般为金条。直到民国 28 年(1939)新疆禁止金银流通以前,市上仍可行使金银块。清代新疆的货币制度大体上是银钱和红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块的重量单位是天罡,白银 1 天罡合库平 1 两。新疆红钱在南路流通,北路则通行内地制钱,银钱比价是红钱 400 文为 1 串,合白银 1 两。

  红钱是专门在新疆南路流通的一种特殊制钱,币质红铜,每 400 文为 1 串,红钱与制钱的比价为 1 当 5。乾隆统一新疆后,将南路原来流通的准噶尔部普尔铜币消熔,改成全国统一形式外圆方孔的 “乾隆通宝” 红钱,并要求后代永远恪守,不必按内地制钱定例随皇帝年号改变而改铸。因此,乾隆红钱除乾隆在世时铸造外,其后历朝皇帝也都铸造一部分乾隆年号钱,即乾隆后铸钱。

  咸丰大钱是清政府为太平天国革命、筹措军费而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产物之一。新疆南北两路自咸丰三年(1853)起开始铸造各种大钱,但不久因折当过多,民众不愿行使而停铸。咸丰钱有小平钱、折二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至当千称元宝,重宝、元宝均为大钱。咸丰大钱的铸造和流通,反映了当时清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也对新疆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古柏(Yakub Beg,1820 - 1877),中亚浩罕军官,清同治四年(1865)率军侵入我国喀什噶尔,建立 “哲德沙尔(Yatta Shahar 之音译,意为七个城市)汗国”,自封为汗。他仿照其本国浩罕汗国的钱币形制制造金、银、铜三品钱币,币面均铸有当时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名字 “阿不都艾则孜”,以示尊奉。阿古柏铸造的钱币中,以值银五分的天罡银币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版式亦最多。

  光绪三年(1877),南疆重镇库车收复后,因市面红钱短缺,影响发放军饷及人民生活,清军统帅左宗棠即命驻军库车的大将张曜着手多铸五分小银币和红钱,以应急需。五分小银币仿照阿古柏小天罡铸造,形制相似,铭文不同,是为光绪小天罡,与阿古柏小天罡混合使用,后来也逐渐通行于北疆。由于南六城均有铸造,光绪小天罡品种繁多,版式复杂,流弊滋多。

  民国时期,新疆的货币制度较为混乱。成立纪念币、省票和地方货币等多种形式的钱币同时流通。省票有大龙票、小狗票、油布票等不同版本,还有不同面额的纸币。此外,还有喀票、阿用票、俄胜银行在新疆发行的金币以及新疆混战时期各地割据发行的钱币,如吐鲁番县临时票(马仲英票)、奇台县商会流通券、喀什行公署票(马绍武票)、南疆边防司令部军用油布票、喀什伪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钱币等。这一些地方货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和经济的不稳定。

  1939 - 1949 年间,新疆省银行发行了多种纸币,包括不同年份的省票以及中央银行新疆省流通券。1949 年还铸造了银币和印制了银币票。这些银行纸币的发行,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试图统一新疆的货币市场,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货币贬值严重,通货膨胀加剧,给新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新疆钱币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枚钱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它们见证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从古代的汉法二体钱到清代的红钱,再到民国时期的各种纸币,新疆钱币的演变历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新疆发展史。

  这些钱币也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资料。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不一样的地区的钱币在新疆汇聚,它们记录了当时的贸易路线、贸易商品以及贸易规模,为我们还原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提供了实物证据。新疆钱币还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钱币上的文字、图案等元素,融合了汉文、尔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以及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新疆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新疆钱币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成为了我们不难发现新疆历史、探索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们不仅是经济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史、民族史的珍贵遗产,可以让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货币文化中,新疆钱币犹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新疆地区历史、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钱币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这里的钱币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独特风貌。

  从汉代开始,中原王朝的钱币就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流入新疆。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逐步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汉代的半两钱、五铢钱等在新疆多地出土,见证了当时经济交流的繁荣。例如,在古楼兰遗址、木垒、奇台等地都发现了西汉半两钱,而在和阗买力克阿瓦提遗址一次就出土了 45 公斤西汉五铢钱 ,这足以说明当时中原钱币在新疆的广泛流通。

  除了中原王朝的钱币,新疆本地也铸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钱币。于阗国的汉法二体钱便是其中的代表。这种钱币大约在公元 2 世纪下半叶至 3 世纪上半叶铸造,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铭文为汉文和佉卢文合璧,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它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于阗国在文化上对东西方的兼收并蓄,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

  在魏晋至唐代的 600 余年间,由于中原地区局势动荡,内地钱币流入新疆较少。但新疆本地依然有着活跃的货币铸造活动,如仿照五铢钱形式铸造的龟兹五铢钱和龟兹小铜钱。龟兹五铢钱以红铜为主,兼有黄铜,形制模仿五铢钱,铭文为汉文和龟兹文合璧,反映了当时龟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而唐代国力强盛,与西域的交流频繁,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代钱币在新疆各地都有发现,这也表明了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深远影响。

  宋代,虽然内地处于宋、辽、金、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局面,但北宋钱币的很多品种在新疆地区仍然普遍流通,这反映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密切程度并未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减弱。金朝的正隆元宝、大定通宝等钱币也在木垒、奇台和博乐等地出土,进一步证明了当时货币流通的广泛范围。

  元代开始发行纸币,在新疆吐鲁番等地不仅发现了元代中央政府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还出土了一些元代铜钱。明代钱币在新疆东部也有较多发现,这些都为研究当时的经济和贸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清代是新疆钱币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钱币制度和种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清代前期,新疆钱币以银两和红钱为主。新疆自古就习用金银币,受东西方影响,金银块在市场上广泛流通。银块有大元宝(大锭、50 两)、小元宝(中锭、10 两)、锞子(小锭、3 - 5 两)和碎银等不同形制,金块一般为金条(1 - 2 两)。直到民国 28 年(1939 年)新疆禁止金银流通以前,金银块一直是重要的货币形式。

  在货币制度方面,清代新疆实行银钱和红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块的重量单位是天罡,白银 1 天罡合库平 1 两。新疆红钱在南路流通,北路则通行内地制钱,银钱比价是红钱 400 文为 1 串,合白银 1 两。

  红钱是专门在新疆南路流通的一种特殊制钱,币质为红铜,因此得名。每 400 文红钱为 1 串,与制钱的比价为 1 当 5。红钱的前身是准噶尔部的普尔钱。清初,准噶尔部逐渐强大,对清朝发起战争。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进军新疆南路,征服了叶尔羌汗国,并命令其铸造带有策妄名字的普尔铜币。策妄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改铸普尔钱,正面改为噶尔丹策零的名字,并以新普尔 1 个兑换旧普尔 2 个。噶尔丹策零死后,其继承者未再改铸。乾隆二十年(1757 年),准噶尔部被清朝平定,随后乾隆下令将南路原来流通的普尔钱消熔,改铸为全国统一形式的 “乾隆通宝” 红钱。

  乾隆统一新疆后,为炫耀其功业,下令新疆地区不必按照内地制钱定例,即不必随着皇帝年号的变更而改铸钱币,要求后代永远恪遵。此后,嘉庆朝规定新疆铸造的乾隆钱占二成,当朝钱占八成;光绪朝又改为新疆乾隆钱占四成,当朝钱占六成。因此,乾隆红钱除乾隆在世时铸造外,其后历朝皇帝也都铸造一部分乾隆年号钱,即所谓的 “乾隆后钱”。

  除了红钱,清代新疆还有多种别的类型的钱币。例如,咸丰大钱是清政府为太平天国革命、筹措军费而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产物。新疆南北两路自咸丰三年(1853 年)起开始铸造各种大钱,但由于折当过多,百姓不愿使用,不久便停止铸造。咸丰钱有一定的名目,小平钱和折二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至当千称元宝,重宝、元宝均为大钱 。

  同治年间,新疆的货币情况也较为复杂。同治大钱中,同治宝伊当四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此外,同治朝南疆各局只铸 “通宝” 钱。库车大阿訇热西丁在同治三年(1864 年)爆发的反清农民起义中被推为领袖,他自称 “汗和卓”,以库车为都城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并沿用库车折二红钱形制铸造维文红钱。和阗哈比不拉也曾仿照中亚银币形制铸造小天罡银币 。

  而阿古柏入侵新疆期间,铸造了金、银、铜三品钱币。他仿照其本国浩罕汗国的钱币形制,币面均铸有当时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名字 “阿不都艾则孜”,以示尊奉。其中,以值银五分的天罡银币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版式也最多。

  光绪二年(1877 年),南疆重镇库车收复后,因市面红钱短缺,影响发放军饷及人民生活,清军统帅左宗棠即命驻军库车的大将张曜着手多铸五分小银币和红钱,以应急需。小银币仿照阿古柏小天罡铸造,形制相似,但铭文不同,这就是光绪小天罡。它与阿古柏小天罡混合使用,后来也逐渐通行于北疆。由于南六城均有铸造,所以光绪小天罡品种繁多,版式复杂,流弊也较多。

  民国时期,新疆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钱币种类也更为丰富多样,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变迁的生动缩影。

  民国初期,新疆的货币制度较为混乱,各种货币并行流通。为了整顿货币秩序,新疆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行了新的货币。其中,新疆省银行的成立对新疆货币的统一和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疆省银行发行的纸币种类非常之多,包括省票、喀票等。省票又有大龙票、小狗票、油布票等不同版式,其面额和图案也各不相同。这些纸币在新疆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政治动荡、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纸币的价值波动较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纸币,民国时期新疆还铸造了一些银币和铜币。例如,民国成立纪念币的发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割据政权发行的钱币,如吐鲁番县的临时票(马仲英票)、喀什行公署的票(马绍武票)等。这些钱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在民国时期,新疆还受到了外国货币的影响。例如,俄国银行在新疆发行的金卢布,以及英属印度的钱币等都在一些范围内流通。这些外国货币的流入,既反映了当时新疆与四周的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对新疆的货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从文化价值来看,新疆钱币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元素,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例如,汉法二体钱将汉文和佉卢文合璧,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突骑施钱仿照唐开元通宝形制铸造,铭文采用粟特文,反映了唐朝文化对西域的影响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这些钱币不仅是货币,更是艺术品,它们的形制、铭文、图案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文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历史意义上讲,新疆钱币的发展演变与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密关联。它们见证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变迁和经济发展。例如,历代中原王朝钱币在新疆的流通,表明了新疆地区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在货币上得到了体现。而新疆本地铸造的钱币,则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政权的兴衰。此外,新疆钱币的研究对于了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古代中亚地区的历史也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

  新疆钱币是我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形式记录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通过对新疆钱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的过去,感受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到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一起发展的历史进程。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新疆钱币,探索其中的奥秘,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我国的货币历史中,新疆钱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新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钱币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古代,这里流通的钱币种类非常之多,既有中原王朝的货币,也有本地铸造的特色钱币,还有来自国外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

  从汉代开始,中原王朝的钱币就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流入新疆。西汉的半两钱最早在古楼兰、木垒、奇台等地出土,见证了当时中原与新疆地区的经济联系。而汉五铢更是在新疆各地大量发现,如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一次就出土了 45 公斤西汉五铢。新莽时期的大泉五十、货泉等古币,也在楼兰遗址中被发现,这些钱币的出土,反映了当时新疆与中原地区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

  新疆本地铸造的钱币同样精彩纷呈。于阗国的汉法二体钱,是公元 2 世纪下半叶至 3 世纪上半叶在古于阗国铸造的铜币。它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铭文为汉文和佉卢文合璧,有大钱和小钱两种,独特的设计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新疆地区的碰撞与融合。1959 年,在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的五铢钱范和一批五铢钱,表明这里曾是铸币遗址,是迄今在新疆地区发现的按照外圆方孔钱式样铸造的最早遗物。

  龟兹五铢钱也是新疆本地钱币的代表之一。龟兹,古西域国名,其中心在今库车。龟兹五铢钱以红铜为主,兼有黄铜,仿照五铢钱形制,铭文为汉文和龟兹文合璧。这种钱币的大量出土,见证了龟兹国经济贸易的兴盛。此外,还有高昌吉利钱、突骑施钱、西州回鹘钱等,它们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国外货币也流入新疆。贵霜钱币、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等,都在新疆有出土记录。这些国外货币的流入,不仅丰富了新疆的货币种类,也进一步证明了新疆在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是新疆钱币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钱币制度和种类发生了诸多变化,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政治、经济的变革。

  清代前期,新疆钱币以银两和红钱为主。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受东西方影响,喜爱使用金银块。银块有大元宝、小元宝、锞子和碎银等形状,金块一般为金条。直至民国 28 年(1939 年)新疆禁止金银流通以前,市上仍可行使金银块。

  清代新疆的货币制度大体上是银钱和红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新疆红钱在南路流通,北路则通行内地制钱,银钱比价是红钱 400 文为 1 串,合白银 1 两。制钱是清代官方铸造的一文小钱,黄铜质,通行于内地各省和新疆北路。红钱是专门在新疆南路流通的一种特殊制钱,币质红铜,每 400 文为 1 串,红钱与制钱的比价为 1 当 5。

  乾隆统一新疆后,将南路原来流通的准噶尔部普尔铜币消熔,改成全国统一形式外圆方孔的 “乾隆通宝” 红钱。为炫耀其功业,乾隆下令新疆地区不必按内地制钱定例,即随皇帝年号的变化而改铸另造,要求后代永远恪遵。此后,嘉庆朝规定新疆乾隆钱二成,当朝钱八成;光绪朝又改为新疆乾隆钱四成,当朝钱六成。所以乾隆红钱除乾隆在世时铸造外,其后历朝皇帝也都铸造一部分乾隆年号钱,即乾隆后铸钱。

  道光八年(1828 年)前后,新疆南路发生叛乱,清军集结阿克苏,军费开支大增。为应急需,阿克苏局开始铸造 “八年五” 和 “八年十” 两种红钱。“八年十” 的意思是道光八年当制钱 10 文,即合红钱 2 文,是折二钱,仍名通宝。它只比 “八年五” 和普通红钱略大一些,对财政较为有利,此后南疆各局纷纷效仿,多铸 “当十” 钱。

  咸丰大钱是清政府为太平天国革命,筹措军费而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产物之一。新疆南北两路自咸丰三年(1853 年)起开始铸造各种大钱,但不久因折当过多,民众不愿行使而停铸。咸丰钱有一定的名目,小平钱、折二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至当千称元宝,重宝、元宝均为大钱。

  此外,同治年间有同治大钱,库车大阿訇热西丁曾铸造维文红钱,和阗哈比不拉铸造过小天罡银币,入侵者阿古柏也铸造过金、银、铜三品钱币。光绪二年(1877 年),因市面红钱短缺,左宗棠命驻军库车的大将张曜着手多铸五分小银币和红钱,以应急需,这就是光绪小天罡,它与阿古柏小天罡混合使用,后来也逐渐通行于北疆。

  民国初期,新疆的货币制度较为混乱。成立纪念币的出现,标志着新疆货币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纪念币不仅仅具备货币的功能,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成为研究民国时期新疆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民国时期,新疆发行了省票,包括大龙票和小狗票、油布票等不一样的种类。省票的流通区域广泛,在新疆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还有喀票、银票、铜元等货币在不一样的地区流通。这一时期,新疆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如兑换券、期票等,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经济形势。

  在民国时期,新疆混战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发行了各自的钱币,如吐鲁番县的期票(马仲英票)、奇台县商会流通券(马仲英票)、喀什行公署(马绍武票)、南疆边防司令部军用(马绍武票油布币)等。此外,俄胜银行在新疆发行的金币、英国印度钱币等外国货币也在新疆部分地区流通,进一步加剧了新疆货币的复杂性。

  新疆钱币犹如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每一枚钱币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从古代多元文化交融的钱币,到清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再到民国时期的时代印记,它们见证了新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沧桑巨变。这些钱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可以让我们深入研究和珍视。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货币文化中,新疆钱币犹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新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钱币的世界,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钱币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独特风貌。

  早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地区的钱币开始流入新疆。西汉的半两钱、五铢钱,新莽时期的大泉五十、货泉等,在新疆多地均有出土。这些钱币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原与新疆地区密切的经济往来,也见证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影响。

  与此同时,新疆本地也开始铸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钱币。于阗国的汉法二体钱,是公元 2 世纪下半叶至 3 世纪上半叶在古于阗国铸造的铜币。它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铭文为汉文和佉卢文合璧,兼具东西方文化元素,是古代新疆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型代表。

  魏晋至唐代,尽管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但新疆地区的钱币铸造和流通依然活跃。这一时期,新疆本地铸造的钱币在形制和铭文上,既受到中原钱币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例如,龟兹五铢钱仿照五铢钱形制,铭文为汉文和龟兹文合璧;突骑施钱则仿唐开元通宝形制,铭文采用粟特文。

  宋代,新疆地区处于西州回鹘、于阗(后为黑汗朝所并)、黑汗朝等政权的统治之下。北宋的钱币在天山南北广泛流通,反映了当时新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金朝的正隆元宝、大定通宝等钱币,也在新疆的木垒、奇台和博乐等地出土,见证了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元明时期,随着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新疆地区的货币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元代中央政府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在新疆吐鲁番等地被发现,同时,一些元代铜钱也有出土。明代的钱币在新疆东部发现较多,反映了当时明朝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力。

  清代是新疆钱币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钱币在形制、材质和铸造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清初,新疆北路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其铸造的普尔钱成为当地的主要流通货币。乾隆统一新疆后,将南路原来流通的普尔钱消熔,改成全国统一形式外圆方孔的 “乾隆通宝” 红钱。为炫耀其功业,乾隆下令新疆地区不必按内地制钱定例,即随皇帝年号的变更而改铸另造,要求后代永远恪遵。此后,嘉庆、光绪等朝也都铸造了少数的乾隆年号钱,即乾隆后铸钱。

  清代新疆的货币制度,大体上是银锭和红钱平行本位,两者相辅而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锭的重量单位是天罡,白银 1 天罡合库平 1 两。新疆红钱在南路流通,北路则通行内地制钱,银钱比价是红钱 400 文为 1 串,合白银 1 两。

  清代新疆共有 7 个钱局,分别是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喀什噶尔、宝伊(伊犁)和宝迪(迪化,后改名宝新)等局。前 5 局属南疆,均铸红钱;后 2 局属北疆,属制钱系统,光绪十六年(1890)后北疆亦改用红钱。

  咸丰年间,为太平天国革命,筹集军费,清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新疆南北两路自咸丰三年(1853)起开始铸造各种大钱。但由于折当过多,百姓不愿行使,不久即停铸。咸丰钱有一定的名目,小平钱、折二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至当千称元宝,重宝、元宝均为大钱。

  同治年间,新疆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钱币的铸造和流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治大钱中的 “同治宝伊当四”,以及南疆各局只铸 “通宝” 钱,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光绪年间,新疆的钱币铸造和流通逐渐恢复稳定。光绪小天罡仿照阿古柏小天罡铸造,形制相似,铭文不同,在南疆地区广泛流通,并逐渐通行于北疆。此外,光绪年间还铸造了新疆建省纪念币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钱币。

  民国初期,新疆的货币仍然以银锭和铜钱为主。随时代的发展,纸币慢慢的变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新疆先后发行了省票、喀票等多种纸币,同时,还流通着一些地方军阀政权发行的货币。

  省票是新疆省政府发行的纸币,分为大龙票和小狗票等不同版本。省票的流通范围较广,但由于发行过量,导致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

  喀票是喀什地区发行的纸币,其流通范围主要在喀什及周边地区。喀票的面额种类较多,包括老龙票、期票等。此外,喀票区内还流通着一些别的货币,如银币、铜币等。

  除了省票和喀票,民国时期新疆还流通着一些外国货币。例如,俄国的卢布、英国的印度钱币等,都在新疆的市场上出现过。这些外国货币的流入,反映了当时新疆与四周的国家密切的经济往来。

  在民国时期,新疆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形式。例如,一些地方军阀政权为了筹集军费,发行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军用票和流通券。这些货币的发行,进一步加剧了新疆地区货币市场的混乱。

  从文化价值来看,新疆钱币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和西亚文化等多种元素,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其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铭文和丰富的图案,不仅展现了古代新疆地区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从历史意义来看,新疆钱币的发展历史,与新疆地区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它见证了新疆地区从古代到近代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是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新疆钱币也反映了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以及新疆地区与内地之间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

  在当今时代,新疆钱币不仅是收藏爱好者的珍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新疆钱币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新疆钱币,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人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我国的货币文化中,新疆钱币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它不仅是经济交流的见证,更是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承载者,串联起新疆与中原、乃至世界的交往脉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钱币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在古代,这里的钱币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独特风貌。

  于阗国的汉法二体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公元 2 世纪下半叶至 3 世纪上半叶,古于阗国铸造了这种圆形无孔的钱币,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制方法,铭文则是汉文和佉卢文合璧,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它的出现,巧妙地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是当时于阗国与外界交流频繁的有力见证 ,也体现了新疆地区在古代就展现出的强大文化包容力。

  五铢钱在新疆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巴楚出土的五铢钱和钱范,表明这里曾是铸币遗址,是新疆地区按外圆方孔钱形制铸币的最早实物例证。而龟兹五铢钱,以红铜为主,兼有黄铜,仿照五铢钱形制,铭文为汉文和龟兹文合璧,在新疆已发现 1 万余枚,见证了龟兹国经济贸易的兴盛。此外,还有龟兹小铜钱,红铜质,小巧精致,无内外郭,肉窄穿大,在公元 5 - 8 世纪通用 于龟兹、于阗国,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的货币流通情况。

  高昌吉利钱是麴氏高昌国(499 - 640)时期铸造的钱币,外圆方孔,铭文为篆体,大而厚重,制作精良,历来受到泉家珍视。它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高昌国独特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当时高昌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

  突骑施钱是突骑施汗国仿唐开元通宝形制铸造的钱币,铭文采用粟特文,反映了突骑施汗国与唐朝密切的关系以及对中原文化的借鉴 。西州回鹘钱则是 9 世纪中叶西回鹘的一支以吐鲁番和北庭为中心建立封建政权后,仿唐开元钱形制用回鹘文铸造的钱币,体现了西州回鹘的民族文化特色 。

  黑汗朝(喀喇汗朝)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莎车)两地制造了大量钱币,新疆各地已发现 22,000 多枚。这些钱币包括马斯乌德与玉素甫阿尔斯兰汗钱币、桃花石可汗钱币、阿尔斯兰汗钱币等,反映了黑汗朝的宗教信仰、政治统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西征后分封的四大汗国之一,在其统治时期,在阿力麻里、喀什噶尔等地铸造了大量钱币,有金、银、铜三品,以银币为主。这些钱币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汗国的货币制度 。

  新疆自古就习用金银币,同时也受东西方影响,喜爱使用金银块。银块有大元宝(大锭、50 两)、小元宝(中锭、10 两)、锞子(小锭、3 - 5 两)和碎银等形状,金块一般为金条(1 - 2 两)。直到民国 28 年(1939)新疆禁止金银流通以前,市上仍可使用金银块,它们在新疆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清代新疆的货币制度大致是银铜和红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块的重量单位是天罡,白银 1 天罡合库平 1 两。新疆红钱在南路流通,北路则通行内地制钱,银钱比价是红钱 400 文为 1 串,合白银 1 两 。

  制钱是清代官方铸造的一文小铜钱,黄铜质,通行于内地各省和新疆北路,官价每 1000 文为 1 贯,合银 1 两,但清末市价已贬至 2 贯合银 1 两。红钱是专门在新疆南路流通的一种特殊制钱,币质红铜,每 400 文为 1 串,红钱与制钱的比价为 1 当 5 。

  新疆红钱限于在南路通行,制钱限于在北路通行,二者作价不同,在托克逊进行兑换。光绪十六年(1890)后,北疆因制钱短缺,也改用红钱。清代新疆共有 7 个钱局,分别是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喀什噶尔、宝伊(伊犁)和宝迪(迪化,后改名宝新)等局。前 5 局属南疆,均铸红钱;后 2 局属北疆,属制钱体系,光绪十一年(1886)重新成立的迪化宝新局改铸红钱 。

  清初,新疆北路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与清朝发生多次战争。康熙三十九年(1700),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进军新疆南路,征服叶尔羌汗国,命令其铸造带有策妄名字的普尔铜币,部分作为赋税运往北疆。策妄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改铸普尔,正面改为噶尔丹策零名字,以新普尔 1 个兑换旧普尔 2 个。噶尔丹策零死后,其后继者未再改铸。乾隆二十年(1757),准噶尔部被清朝平定 。

  乾隆统一新疆后,于 1760 年起将南路原来流通的准噶尔部普尔铜币消熔,改成全国统一形式外圆方孔的 “乾隆通宝” 红钱。为炫耀其功业,乾隆下令新疆地区不必按内地制钱定例,即随皇帝年号的改变而改铸,要求后代永远恪遵。嘉庆朝规定新疆乾隆钱占二成,当朝钱占八成;光绪朝又改为新疆乾隆钱占四成,当朝钱占六成。因此,乾隆红钱除乾隆在世时铸造外,其后历朝皇帝也都铸造一部分乾隆年号钱,即乾隆后铸钱 。

  咸丰大钱是清政府为太平天国革命、筹措军费而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产物之一。新疆南北两路自咸丰三年(1853)起开始铸造各种大钱,但由于折当过多,百姓不愿使用,不久便停止铸造。咸丰钱有一定的名目,小平钱和折二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至当千称元宝,重宝、元宝均为大钱 。

  光绪三年(1877),南疆重镇库车收复后,因市面红钱短缺,影响发放军饷及人民生活,清军统帅左宗棠命驻军库车的大将张曜着手多铸五分小银币和红钱。小银币仿照阿古柏小天罡铸造,形制相似,铭文不同,称为光绪小天罡,与阿古柏小天罡混合使用,后来也逐渐通行于北疆 。

  民国时期,新疆的货币制度较为复杂。成立纪念币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货币种类之一,见证了时代的变革 。

  省票在民国时期的新疆货币体系中占了重要地位,包括大龙票和小狗票、省票和油布票等不一样的种类,它们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流通。此外,还有银币、铜币、临时纸币等别的货币在省票流通区域内使用 。

  喀票是喀什地区发行的货币,有老龙票、喀什票的 hallmark 、喀什票和小喀什票、大面额喀什票等不一样的种类。在喀票流通区域内,还流通着银币、铜币等其他货币 。

  民国时期,新疆还出现了一些特殊货币,如兑换券、俄胜银行在新疆发行的金币、新疆混战时期各地割据发行的钱币等。这些钱币反映了当时新疆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

  中央银行新疆省流通券在民国时期的新疆货币流通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1949 年铸造的银币和 1949 年新疆解放前夕印的银币票、1950 年印的银票等,是这一时期新疆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新疆钱币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枚钱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从古代的多元文化交融,到清代的制度变革,再到民国时期的乱世演变,它们见证了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通过对新疆钱币的研究,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