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形似兽角,拷贝牛、羊、马的头部写实形象作为用具,工艺精深、富丽大气;或状为飞鸟,曲折的颈项与杯身构成持握用的把手,规划精巧、活灵活现
近来,一场关于杯子的特展引不少游客停步流连,这是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丝路交融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览聚集来自希腊、意大利、阿富汗等国的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形制独特,不少展品是国内初次露脸。
“来通”一词,为希腊语派生词“Rhyton”的音译,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杯起源于波斯,流行于古罗马,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细微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
“从国外神庙遗址出土的前期来通可以精确的看出,它们首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依然作为一种宝贵的祭器运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盈。其时的人们认为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表明对神的敬意。”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随时代开展,来通逐步尘俗化为贵族日常日子的奢华饮器。
品酒之味、识茶之香,是古时我国人喜欢且神往的诗意日子,这两大日子趣味也促进了杯类器物的多样化。我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任志录说:“古丝绸之路拓荒后,来通随胡人脚步传入我国,成为皇室贵族、士大夫中的潮流物件。东魏翟学生石棺床上,便刻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手持来通酣饮的图画。”
至唐代,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愈加昌盛,形态万千的来通被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所吸纳,逐步脱离西域“血缘”,开展成为我国陶瓷造型中的款式。一时间,唐代杯子造型百家争鸣。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或许,1000多年前的诗仙李白,就是持着受西域影响的“时尚”酒具,尽情挥洒诗意。
“来自西域的来通,与三彩雁形杯、三彩海螺形杯、三彩吸管杯等唐代杯子,历经岁月流通、跨过千山万壑在博物馆相遇,不只极具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更能让观众亲自体会到丝绸之路对文明沟通互鉴的积极影响。”何飞说,正如咱们展板所书文明总是敞开的,就像翻开门窗屋子才亮堂。
辞旧迎新之际,我国工艺美术馆的“新年新年主题展”、河南博物院的“秀丽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等“瑰宝”特展在全国各地连续推出。让咱们高举来通,以杯相贺,新年共赴一场文明盛宴。